其他
清代的天花防治
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人们遇到天花这种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又无能为力时,往往将希望寄托于神明。
传教士汤若望曾回忆,在清宫中设有专门的庙坛供奉痘神娘娘。《寿张县志》记载“瘢疹庙,在城东南一里,俗称于家庙。时有小儿生瘢疹者,咸诣此祈谢”。这里的瘢疹庙就是供奉痘神之庙,因出痘常常留下瘢痕,故以此为名。有些地方痘神往往和其他神明一起被供奉。如宝坻县有火神庙,东三间供三皇,西三间供子孙、痘疹、眼光娘娘。怀柔县城内的关帝庙后殿供奉观音大士像,其东为痘司堂。大同纯阳宫内供奉众多神灵,其中便有痘疹娘娘。在民间家人出痘,除了要供奉痘神,还有诸多禁忌。《天津志略》记载“儿出痘,称之曰天花,是时家人口戒不吉之语,谓恐得罪痘神。”此外还要燃烧红纸四处照一照,以期将瘟疫驱离。显然,这种祈神的方法并不能起到实效,只是给当时人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 大同纯阳宫供奉的痘疹娘娘查痘即设置专人负责痘疫之事,名为查痘官,也叫查痘章京。清人俞正燮撰《癸巳存稿》中载:“国初有查痘章京,理旗人痘及城内民人痘疹迁移之政令,久之乃定。”可见,清在入关前,就已设立查痘章京,专门负责检查、上报并将出痘之人隔离,以此来控制痘疫,杜绝传染。
❖ 天花病毒的显微照片避痘是不与染痘之人接触,来杜绝天花病毒传染的方法。通过隔离来切断传播途径,是清朝预防和治理天花的重要措施之一。
清实录记载,顺治时期,定远大将军和硕敬谨亲王尼堪灵柩自湖南运回京后,顺治帝要亲往祭拜,众大臣因“彼地出痘”力谏,遂作罢。如前所述,顺治皇帝在天花多发季节常免除王公大臣的集会、朝贺,自行避痘于南苑。康熙帝晚年回忆幼时“未经出痘,(顺治帝)令保母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足见避痘之常行。❖ 康熙帝避痘地点——福佑寺❖ 乌里雅苏台将军永德为蒙古参赞大臣亲王那木济勒端多布尚未出痘未能赴京谢恩事奏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宫中杂役、宫女、太监众多,康熙帝规定:“如家中有出痘疹之人,好者在家住一个月,不好者在家住一百日;若邻居甚近之家出痘疹,好者忌半月,不好者忌一个月,再入宫行走。”通过让宫廷仆役隔离的方式来防止其将疫病带入宫廷。在宫外,平民百姓如有出痘,则将其迁出城外四十里的地方以防止传染,但这种做法在实行之初暴露出很多问题。顺治二年(1645年),京城巡视南城御史赵开心发现在转移出痘百姓时官员将“身方发热、及生疥癣等疮”的人一并驱逐;被迁出的贫苦百姓在城外无居所无食物,只得将弱子稚女抛弃,饱受流离之苦。随后,顺治帝下令进行整治,令查痘官严格核查,“必俟痘疹已见,方令出城”;有“男女抛弃者”则严加责罚;在城外四十里东西南北各定一村,令病患居住,不致有露宿流离之苦。❖ 清实录载顺治时期百姓出痘迁出城外的举措除了祈求神明庇佑,采取避痘措施,清人还积极应对,发展了种痘技术。
大多数研究表明,种痘技术在明代后期的南方已经产生,但并未获得推广,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得知种痘后可不再受天花侵害,这种治疗天花的方法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康熙帝在太医院设立痘疹科,任命专人负责种痘、治痘之事。此时的种痘技术是人痘,即用痘疹患儿的痘浆或痘痂作为疫苗,植入被种痘人的鼻中,使被种者出一次轻症天花而获得免疫力。❖ 种痘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冬天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