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代的天花防治

郑海鑫 皇史宬 2020-08-23

天花,在古代又称为痘疹、痘疮、痘疾,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已有关于天花的描述。古人曾积极采取措施防治此病,到了清代,对天花的防治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清代官修医书《御纂医宗金鉴》对天花做了详细地论述:“痘症初起,见证大抵与伤寒相似,其候身体发热,不时惊悸,口鼻气粗,两眼发定,唯中指独冷,耳尻不热,耳后有红筋,皆为出痘之形症也。”医书的详尽记载也表明清代对痘疹认识的逐渐深入。❖ 天花患儿早在清入关之前就有满族统治阶层染痘而亡的记载。努尔哈赤长子代善的三个儿子先后亡于痘疫:第五子巴喇玛染痘身死时年仅二十四岁,长子镶红旗旗主岳托、第六子玛占均因痘疾卒于军中。北京的冬春二季是痘疫的高发季节,对北京城内居民造成了极大危害。清军入关后,痘疫高发也让清朝君主避之不及,因痘疫避免朝臣聚集庆贺更是时有发生。顺治二年(1645年)冬至,顺治帝“以京城出痘者众”免了庆贺之礼。顺治三年(1646年),皇帝万寿节也因京城痘疹盛行,免了王公大臣的朝贺。顺治六年(1649年)春季“上避痘免朝贺”,然而这场痘疫十分凶猛,京城内亡人甚多,王公贵族也不能幸免:豫亲王多铎出痘而亡,“和硕英亲王(阿济格)两福晋俱出痘,薨”。❖ 清实录载顺治六年死于痘疫的贵族天花肆虐,甚至对清王朝的执政都产生了不利影响。顺治帝如此谨慎,却终患天花而亡(顺治帝死因亦有其他说法),其三子玄烨之所以能继承帝位,也和其本人出过天花、有了免疫力有很大关系。为减少天花的不利影响,清朝官民做出了种种努力:
祈  神

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人们遇到天花这种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又无能为力时,往往将希望寄托于神明。

传教士汤若望曾回忆,在清宫中设有专门的庙坛供奉痘神娘娘。《寿张县志》记载“瘢疹庙,在城东南一里,俗称于家庙。时有小儿生瘢疹者,咸诣此祈谢”。这里的瘢疹庙就是供奉痘神之庙,因出痘常常留下瘢痕,故以此为名。有些地方痘神往往和其他神明一起被供奉。如宝坻县有火神庙,东三间供三皇,西三间供子孙、痘疹、眼光娘娘。怀柔县城内的关帝庙后殿供奉观音大士像,其东为痘司堂。大同纯阳宫内供奉众多神灵,其中便有痘疹娘娘。在民间家人出痘,除了要供奉痘神,还有诸多禁忌。《天津志略》记载“儿出痘,称之曰天花,是时家人口戒不吉之语,谓恐得罪痘神。”此外还要燃烧红纸四处照一照,以期将瘟疫驱离。显然,这种祈神的方法并不能起到实效,只是给当时人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 大同纯阳宫供奉的痘疹娘娘

 
查  痘

查痘即设置专人负责痘疫之事,名为查痘官,也叫查痘章京。清人俞正燮撰《癸巳存稿》中载:“国初有查痘章京,理旗人痘及城内民人痘疹迁移之政令,久之乃定。”可见,清在入关前,就已设立查痘章京,专门负责检查、上报并将出痘之人隔离,以此来控制痘疫,杜绝传染。

❖ 天花病毒的显微照片
避  痘

避痘是不与染痘之人接触,来杜绝天花病毒传染的方法。通过隔离来切断传播途径,是清朝预防和治理天花的重要措施之一。

清实录记载,顺治时期,定远大将军和硕敬谨亲王尼堪灵柩自湖南运回京后,顺治帝要亲往祭拜,众大臣因“彼地出痘”力谏,遂作罢。如前所述,顺治皇帝在天花多发季节常免除王公大臣的集会、朝贺,自行避痘于南苑。康熙帝晚年回忆幼时“未经出痘,(顺治帝)令保母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足见避痘之常行。❖ 康熙帝避痘地点——福佑寺

清代,将已出痘之人称为“熟身”,未出痘之人称为“生身”,因人在出痘之后将不会再被传染,在有军事行动时,清廷通常会选拔已出痘的“熟身”贵族担任将帅。在痘疫盛行之时,清朝皇帝会准许已出痘的蒙古王公前来朝贺,未出痘者,则不必来京。

❖ 乌里雅苏台将军永德为蒙古参赞大臣亲王那木济勒端多布尚未出痘未能赴京谢恩事奏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宫中杂役、宫女、太监众多,康熙帝规定:“如家中有出痘疹之人,好者在家住一个月,不好者在家住一百日;若邻居甚近之家出痘疹,好者忌半月,不好者忌一个月,再入宫行走。”通过让宫廷仆役隔离的方式来防止其将疫病带入宫廷。在宫外,平民百姓如有出痘,则将其迁出城外四十里的地方以防止传染,但这种做法在实行之初暴露出很多问题。顺治二年(1645年),京城巡视南城御史赵开心发现在转移出痘百姓时官员将“身方发热、及生疥癣等疮”的人一并驱逐;被迁出的贫苦百姓在城外无居所无食物,只得将弱子稚女抛弃,饱受流离之苦。随后,顺治帝下令进行整治,令查痘官严格核查,“必俟痘疹已见,方令出城”;有“男女抛弃者”则严加责罚;在城外四十里东西南北各定一村,令病患居住,不致有露宿流离之苦。❖ 清实录载顺治时期百姓出痘迁出城外的举措
种  痘

除了祈求神明庇佑,采取避痘措施,清人还积极应对,发展了种痘技术。

大多数研究表明,种痘技术在明代后期的南方已经产生,但并未获得推广,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得知种痘后可不再受天花侵害,这种治疗天花的方法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康熙帝在太医院设立痘疹科,任命专人负责种痘、治痘之事。此时的种痘技术是人痘,即用痘疹患儿的痘浆或痘痂作为疫苗,植入被种痘人的鼻中,使被种者出一次轻症天花而获得免疫力。❖ 种痘

康熙帝晚年曾对其诸皇子说:“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可见种痘所起的成效。清廷还将太医派至蒙古,为蒙古诸部种痘,且成为惯例。如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太医院太医“刘芳远奉旨往察哈尔镶红、正白二旗种痘”;乾隆十九年四月,太医院太医“王德润奉旨往察哈尔镶黄旗地方种痘”。获得接种的不仅仅是蒙古王公、贵族,还惠及到蒙古各部的平民百姓。清廷在蒙古地区种痘有效地预防了天花的发生,对促进蒙古各部人口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史籍记载“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在京城肄业。”清代的种痘技术传至俄罗斯,又通过俄罗斯传至更远的欧洲,为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做出了贡献。清廷对于天花这种疫病的防治,在防疫方法和技术上,已有长足的进步,比如有组织的“查痘”,懂得了“避痘”,尤其是学会了“种痘”,这些防治措施说明,即使在医疗水平远远落后于今天的清代社会,只要有了得力的措施和技术,瘟疫对于人类来说,并非不可战胜。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关于防疫期间开展咨询代查服务的通知

☆ 过年|宫廷里面吃什么
☆ 新岁|皇宫春节元素
☆ 宫廷娱乐|名角儿来了!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冬天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